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

读报活动二


根据以下的报章报导,写下你的读后感。

字数要求:300-350字。




孩子只有考进名校将来才有希望吗?
 (2009-12-16) 杨光华


  在现今的社会里,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核心。卓越的教育系统可以培养优秀的下一代,以致让这个国家在未来发展中更加繁荣昌盛。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,望女成风的渴望。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名校的家长更是多得都数不清了,因为这些家长认为只有考进名校,将来才有希望。
  且不说外国的名校,就来谈谈新加坡的名校。据我所知,新加坡的名校里,都是一些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学生,可以说是学习成绩良好。但是由于到高中的时候才进行一些比较仔细的分科,也可以说是名校里的学生都是综合能力较强的。相信一般严重偏科的学生都不会出现在名校,因为这种学生的名次在成绩排行榜上不会留得很久。
  在现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立足,是件不容易的事,所以学生一定要有一项特殊的技能,或者在某个领域有出类拔萃的本领,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社会的青睐。那么在名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一门功课出现红灯的迹象,那么这种综合能力强的人,到了社会上会做什么工作呢?或许这种名校学生一踏出校门,就会有被保送的现象。但是我觉得,有特殊技能的人会比综合能力强的人更能生存下去。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每个人才各就各位,集中能力做出不同的贡献,而不是一个人来每个领域都会些东西的人。但恰恰相反的是,一般有特殊能力的人都不会出现在名校里。这让我想起了别的国家的几位名人的例子。
  韩寒是中国的知名作家,国家级赛车手和流行歌手。他曾获得中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,在高中的时候就出版了长篇小说《三重门》。为当年中国年度最畅销图书。韩寒的作品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。看来韩寒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,那么他的成绩呢?韩寒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,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七盏红灯照亮了他的前程。而后出现了“韩寒现象”,引发社会关于“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”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。我认为韩寒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对,“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,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。如果有,他便是人中之王,可惜没有,所以我们只好把“全”字人下的“王”给拿掉。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。”
  现在的社会的确只需要人才,那么有些家长可能会质疑说:难道名校里就没有人才吗?其实,名校里还有这样一种学生:高分低能。 说存在“高分低能”的现象,不等于说“高分者必定低能”,更不等于说“低分者必定高能”。这个论点只是为了改进教育,而不是为了否定它。“高分低能”论里,埋伏着否定教育的危险,人们对此论抱有警惕是完全应该的,有前车之鉴。但我们同时也得承认,“高分低能”自古以来就不是个别现象。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,据我所知,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学者对这个结论提出有力的反驳。
  确实,中国著名的文学家,科学家,几乎没有状元出身的,有不少连举人都不是,说明这个结论事出有因,言之成理。外国的例子,也可以举很多,不但爱因斯坦、爱迪生,还有牛顿,达尔文,托尔斯泰,瓦特,拿破仑,贝多芬,罗丹,邱吉尔,比尔·盖茨,均属“低分高能”的人物。这都是世界一流的人才。这么多一流人才得不到学校的认可,能说教育没有问题吗?他们总数虽然不多,但是质量非同小可,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但是如果教师或者家长,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,应该惭愧,应该反思。
  这里的关键在于,取得“高分”的“能力”和实际上的创新能力并不完全重合,取得高分的能力是应试能力,应试能力不等于实际本领。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皓首穷经搞应试的人,肯定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,难以有更多时间去探索,即使他们很聪明,也往往只能顾一头。所以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讨厌死板的考试,爱因斯坦就因为厌恶德国学校里的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地教学方法,在15岁那年辍学。创造性特别强的人都是十分善于节约精力的人,他们把应付考试的精力都节约下来,用在刀刃上了,这才能有创造。有些人既有创造性又善于考试,这当然不简单,但是我想,如果他们能把考试的精力节约出来用在创造上,其创造成绩会更佳。
  人类社会是在考场外前进的。未来更不是不一张文凭所能决定的,教育的成败最终只能以一张文凭来衡量的话,那真是一大悲哀。我也更相信一句中国古人的话:天生我才必有用。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潜力,只不过看你发掘了没有。有些家长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名校,施加的压力,耗费的时间,浪费的金钱,就是为了一张文凭,真是可悲。当然,我不是反对高学历的人,我只是认为家长应该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,并非名校里的全才,当然这个时代的全才已是寥寥无几。
  发掘自己孩子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,这样的话,孩子呀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工作,并且带着生命的欢欣来造福人类,那么前途就会更加明亮。如果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考进名校或者做事情的话,不但事倍功半,而且容易适得其反。
  我不同意考进名校就代表拥有美好的前程,因为将来的希望也不是考进名校才能拥有的。家长应该以“成人”为基础,“成才”为目的,这才是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。所谓“成人”,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做人的原则,知识,修养,成为一个健康的,有人文情怀的,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。只有一个真正懂得做人要义的人,才能通过进一步的专业训练成为社会的精英,否则培养出来的最多只是个工具。


文章取自《联合早报》电子版。

没有评论: